“殺人蜂”乍聽起來挺駭人和恐怖的,它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震驚,并成為南北美洲輿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原因在于這種蜜蜂比一般蜜蜂的攻擊性強,喜好群起追螫人畜,因此造成一些人畜被螫死亡,而且這種蜜蜂在野生狀態下繁殖力極強,正在快速由南美向北美擴散,擴散入美國后,很快被美國媒體列為一項社會安全問題而提出。
其實,“殺人蜂”也只不過是一種雜交的蜜蜂而矣,它的惡名得來,除了有自己本性兇暴之外,更有媒體炒作的因素。有一段時間,美國、墨西哥、巴西等國的報刊媒體曾就“殺人蜂”話題進行大肆渲染,弄得上自政要,下至平民百姓都談蜂色變,更有居住在“殺人蜂”分布區的居民惶惶不可終日,惟恐遭到“殺人蜂”不測之攻擊。
“殺人蜂”實際是非洲化蜜蜂。指的是引進美洲的非洲蜜蜂與當地所飼養的意大利蜂或歐洲蜜蜂自然雜交形成的雜交種蜜蜂,教科書上稱它為“特殊的西方蜜蜂”。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20世紀50年代,在南美洲的巴西,由于從歐洲引進的西方蜜蜂不適應當地的熱帶氣候,產蜜量低,該國圣保羅大學遺傳學家科爾教授想從遺傳性方面改變原先從歐洲引進的蜜蜂,于是就從南非的比勒陀利亞引進50只東非蜜蜂的蜂王,在1957年隔離試驗階段,不慎有26群發生飛逃并迅速在山林中繁衍,產生的雄蜂在天空與本地蜜蜂的處女王交配,產下了比東非蜂更富攻擊性的后代,并迅速產生連鎖反應,使周圍蜂群非洲化。就這樣非洲化蜜蜂每年以100-200公里的速度向外圍擴散。1990年由墨西哥擴散到美國南部的德克薩斯州,1993年擴散到亞利桑那州。目前已基本擴散到整個南美洲,北美洲也已越過美加邊界。
“非洲化蜜蜂”(殺人蜂)兇暴好螫,常會成群追逐攻擊靠近其蜂巢或離巢還有數百米遠的人畜。據不完全統計,從1957年—2000年,它在美洲各地共螫死數以千計家畜和200多人。非洲化蜜蜂在美國螫人致死,首例發生于1993年7月15日,地點是得克薩斯州的里約格蘭德市以北30里的斯塔縣。82歲大牧場主萊諾婁佩茲先生想消滅一群在牧場房屋墻內做巢的非洲化蜜蜂,當他將浸有汽油的破布戳進墻洞時,蜜蜂發怒了,群起向他襲擊,弄不清楚他到底被螫多少下,婁佩茲先生被送進當地一家醫院后就休克而死,婁佩茲先生被非洲化蜜蜂螫死事件當時曾轟動了美國朝野,令人驚恐得不知如何是好,百姓曾要求政府出資并設法聚殲之,可是要在莽莽森林中去找尋一個個蜂窩并消滅之,談何容易!
當非洲化蜜蜂初在巴西肆虐時,也確實曾令該國人民不知所措,為了圍殲這些不速之客,巴西人有一段時間曾經見蜂格殺勿論。然而,幾十年后,巴西人不僅明白了“殺人蜂”并不都像渲染的那樣可怕,而且逐漸學會制服駕馭“殺人蜂”的手段與技巧,開始與它們相安共處。由于“殺人蜂”的采集力和抗逆性遠遠超過巴西原飼養的蜜蜂,巴西的養蜂人現在已轉向人工飼養“殺人蜂”,并著手改造其兇暴的特性。飼養“殺人蜂”后,巴西的年產蜜量由1957年的4120噸上升到1998年的45000噸,在拉美地區僅次于墨西哥和阿根廷,排列第三位。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殺人蜂”有兇暴的特性,但也有高產的特性,人們不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問題是人們如何馴服它,利用它的好習性,同時改造它的不好習性,使它為人類造福。美國康奈爾大學的S·卡瑪辛和R·A·莫爾斯兩位博士在研究了“殺人蜂”之后指出:“非洲化蜜蜂”雖具有攻擊性,但也勿需過分擔心,與其說有害,毋寧說益勝過于害。這是美洲人在挨過“非洲化蜜蜂”殺人風暴之后以平靜的心態對所謂“殺人蜂”做出的公正和科學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