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或分泌物,經過充分釀造而貯存在巢脾內的甜物質。蜂蜜中的糖類主要是單糖,它在體內不必消化水解,可直接吸收進入血液。這一特點對人體是相當有益的,特別對一些消化機能差的老年人,嬰幼兒和病人是非常有利的,這是蜂蜜作為食療的基礎成分。
《神農本草經》(公元二至一世紀)把“石蜜、蜂子、蜜蠟”列為上品,指出有“除百病、和百藥”的作用,且“多服久服不傷人。”公元四世紀,西晉與東晉之交的郭璞(276—324年)在《蜜蜂賦》中寫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鮮玉潤,髓滑蘭香。百藥須之以諧和,扁鵲得之而術良。”這是說蜂蜜和蜂蠟的性質及用途。
唐、宋、元朝以來,經濟繁榮,農業興旺,蜂蜜的應用也有了發展,從浩瀚的唐詩及其它方面的記載就更多了。段成式《酉陽雜俎》、王禹稱的《小畜集?記蜂》,蘇軾的《收蜂蜜》詩和南宋楊萬里的《蜂兒》等詩文中,均記載了當時養蜂和采蜜食用的真實景象。
對蜂蜜較為詳盡描述的有羅愿在《爾雅翼》中記載:“今土木之蜂,亦各有蜜。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濕,多在木中,故多木蜜。魯明善在《農桑衣食撮要》中寫道,“若雨水調勻,花木繁盛,其蜜必多。若雨水少,花木稀,其蜜必少。”文中闡明了氣候對植物開花和流蜜的影響。蘇頌《圖經本草》中記述了石蜜的產地:“石蜜生武都山谷及河源諸山谷中,今川蜀江南嶺南處處皆有之。石蜜即崖蜜也,其蜜黑色.”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崖蜂糖。
可以想象得到,當時蜂蜜已經進入了人們的家庭,上了餐桌。大文豪蘇東坡是美食家,他好吃蜂蜜,每天要吃上五合;姜蜜湯要喝幾碗,說它“甘芳滑辣,使人意快神清。”他還在一首詩中提到極富滋補的崖蜜:“我欲自汝陰,徑上潼江章,想見冰下中,石蜜與餳糖。”精通醫術的蘇東坡喜啖蜂蜜,不只為飽口福,品其美味,而是用它養身延年。
蘇東坡另有一首詩《安州老人食蜜歌》曰:“不食五谷惟食蜜”之句,可見蘇氏對蜂蜜推祟備至。南宋詩人陸游在他的《老學庵筆記》中,也記載了一則蘇東坡嗜好蜂蜜的軟聞:“一日,與數客過之,皆漬蜜食之,每多不能下箸。唯東坡亦嗜蜜,能與之共飽。”寥寥數語,將蘇東坡嗜蜜的癖好描寫得淋漓盡致。
宋代伊始,記載了多種蜜源植物及各種蜂產品,其時已經提出了單花種蜜,記有:黃蓮蜜、梨花蜜;檜花蜜和何首烏蜜等。宋人已知南北不同的生態條件對蜜蜂選巢釀蜜有影響,“花色不同,蜜色隨異。”元人還發明了“燒紅筋、插入蜜中”檢驗蜂蜜質量優劣的方法。
在明清時期有關蜂蜜的記載就更多了,明代陳敬則的《明興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蜂蜜的性質和應用作了更為詳盡的描寫。
蜂蜜中的氨基酸對蜂蜜的營養價值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分離出的氨基酸達175種之多,構成蛋白質是其中的20余種。人體需要的某些氨基酸只能靠食物攝取,特別是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8種必需的氨基酸:賴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及蘇氨酸,蜂蜜中均含有。
蜂蜜中的礦物質含量在1%左右,人體中礦物質含量按多少排列次序為鈣、磷、硫、鉀、鈉、氯和鎂。令人驚奇的是蜂蜜中的礦物質種類和含量近于人體血液中的含量,可謂“不謀而合”。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銅、鋅、錳和碘也都含有,特別是鐵的含量不但高,而且極易于人體吸收,這對兒童和孕婦是特別有價值的。
酶是生物活性細胞產生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蜂蜜中的酶是蜜蜂在采集和釀造時分泌的,如蔗糖轉化酶是在釀造中將采來的雙糖,轉化為單糖;淀粉酶是將多糖轉化為雙糖;其他還有蛋白酶、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氫酶等。酶是活性物質,因此,常以酶值高低表示其新鮮程度和營養價值。
蜂蜜所含的維生素較多,特別是B種維生素最為豐富,這是作為食療食品的基本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