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蜂歷史悠久。據史考證,早在公元前11 一前16 世紀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 “蜜”字記載,而元代的一位叫作劉基的政治家、文學家在《郁離子》一書中用138個字寫了一篇短文,全面系統闡述了養蜂的基本要點,實屬不易, 頗令后人引以為自豪。到了明代(1368—1644),在蜜蜂生物學認識上有所突破,我國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約1490—1570),他在《本草綱目》中記有“蜜蜂嗅花則以須代鼻”和“蜜以密成”兩句。前句細敲,頗不簡單,因為即使如今不具備昆蟲形態和解剖知識的人,確難判斷蜜蜂以須即觸角辨別花蜜的功能。后一句則是說明密封了的蜜才算成熟,"這些養蜂原則就是到了今天仍被養蜂工作者時常作為生產要求加以運用。

在蜂療和蜂產品應用方面,炎黃子孫也不甘落后,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無數光輝燦爛的篇章。早在公元前 3—前4世紀的古醫書《黃帝內經》中便有利用蜂針蜂毒治病的記載;漢代問世的《神農本草經》亦將蜂蜜列為藥中上品;湖南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也有用蜜蜂產品治療疾病的描述。公元前3世紀的《禮記?內則》 中,有“子事父母,棗粟飴蜜以甘之”。這說明在2200年前人們已經把蜂蜜作為甜美可口的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