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蜂
西藏中蜂是在西藏東南部林芝地區和山南地區生態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主產區為西藏東南部的林芝地區和山南地區的錯那縣,但目前對西藏中蜂的分類地位尚未完全確定。
一、形態特征
西藏中蜂的個體較大,體色較黑,翅和喙均較長,工蜂體長11~12毫米,體色灰黃色或灰黑色,第3腹節背板常有黃色區,第4腹節背板黑色,第4、5、6腹節背板后緣有黃色絨毛帶,第5腹節背板狹長,第3腹節背板超過4.00毫米但小于4.38毫米。
二、地理分布
西藏中蜂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及察隅河、西洛木河、蘇班黑河、卡門河等河谷地帶海拔2000~4000米地區,其中林芝地區的墨脫、察隅和山南地區的錯那等縣蜂群較多,在云南西北部的迪慶州、怒江州北部也有分布。
三、種群數量
西藏中蜂基本處于野生狀態,群體數量不詳,1993年估計至少有10萬群以上,人工飼養的西藏中蜂只有2000群左右,由于農藥使用量的增加、其他蜂種的飼養及中蜂囊狀幼蟲病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西藏中蜂種群數量有所下降,已處于瀕危狀態。
四、品種特性
西藏中蜂是一種適應高海拔地區的蜂種,分蜂性強,遷徙習性強,群勢較小,采集力較差,但耐寒性極強,與滇南中蜂相比其翅和喙均較長、體色較黑、腹較寬且個體較大,因其生產性能較低故采用活框飼養的蜂群數量很少。
五、生產性能
西藏中蜂多為定地飼養,絕大多數蜂群用傳統方法飼養,極少數蜂群用活框箱飼養,生產性能較差,蜂蜜產量較低,用傳統方式飼養的蜂群年均群產蜂蜜5~10千克,用現代活框箱飼養的蜂群年均群產蜂蜜10~15千克。
海南中蜂
海南中蜂是在海南島生態條件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因分布于海南島而得名,有椰林蜂和山地蜂之分,山地蜂較為溫馴,但育王期較兇,而椰林蜂較兇暴,但育王期比山地蜂溫馴。
一、形態特征
海南中蜂是中華蜜蜂中個體較大的生態型,蜂王體色呈黑色,雄蜂體色呈黑色,工蜂體色呈黃灰色,各腹節背板上有黑色環帶,工蜂平均初生重77毫克,體長12~13毫米,吻總長4毫米,前翅長8毫米,前翅寬2.5毫米,第3+4背板長3.55毫米,肘脈指數3.57。
二、產地分布
海南中蜂分布于海南島,全島多數地區都曾有大量分布,但隨著熱帶高效農業的發展和西方蜜蜂的引入導致生存條件受到破壞其分布范圍已縮小,椰林蜂分布集中于海南島北部的文昌、瓊海、萬寧和陵水一帶沿海,山地蜂集中在瓊中、瓊山、樂東和澄邁等地。
三、種群數量
海南中蜂的飼養量在1982年有2.6萬群、1997年有1萬多群、2006年約有2萬群,近年來由于島外西方蜜蜂和其他類型的中蜂大量引入、植被破壞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海南中蜂數量下降,對海南中蜂的種質資源構成了威脅,海南中蜂已處于瀕危—維持狀態。
四、品種特性
海南中蜂群勢較小,其中山地蜂為3~4框,較溫馴,育王期較兇,采集力強,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而椰林蜂為2~3框,較兇暴,育王期比山地蜂溫馴,繁殖力強,可連續分蜂而無明顯分蜂期,易感染中蜂囊狀幼蟲病,易受巢蟲危害,易發生飛逃。
五、生產性能
海南中蜂定地飼養占85%,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占15%,活框飼養約占65%,采用椰筒或其他木桶等傳統飼養約占35%,主要產品為蜂蜜和少量花粉,活框飼養的山地蜂年均群產蜂蜜25千克,活框飼養的椰林蜂年均群產蜂蜜15千克,所產蜂蜜含水量約為21%。
滇南中蜂
滇南中蜂是在橫斷山脈南麓生態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玉溪市等地。
一、形態特征
滇南中蜂是產區內的自然蜂種,體色相對比云貴高原中蜂相對要淺,體型相對也較小,蜂王觸角基部、額區、足、腹節腹板呈棕色,雄蜂呈黑色,工蜂體色黑黃相間,體長9.0~11.0毫米,喙短,平均前翅長約7.8毫米、寬3毫米,3+4腹節背板總長3.6毫米,肘脈指數3.7。
二、地理分布
滇南中蜂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玉溪市等地,產區位于云南南部的橫斷山脈南麓,地形復雜,高山、丘陵、河谷、盆地相間,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高溫、高濕、靜風、多雨等氣候特點。
三、種群數量
滇南中蜂飼養量約20萬群,飼養管理方式多為傳統飼養模式,數量相對趨于穩定,但近年來數量有所減少,其原因主要是意蜂大量飼養導致缺蜜時中意蜂互盜及交尾季節意蜂干擾、蔬菜農藥大量施用、反季節蔬菜大量栽培、主要蜜源植物砍伐、工廠濃煙污染等。
四、品種特性
滇南中蜂對當地豐富的蜜源資源和高熱、高濕環境適應性強,蜂王產卵力較弱,蜂群群勢小,盛產期日產卵量為500粒,分蜂性較弱,可維持4~6框的群勢,前翅較短,采集半徑約900米,喙較短,采集力較差,耐熱不耐寒,外界氣溫在37~42℃時仍能正常產卵。
五、生產性能
滇南中蜂主產區活框飼養歷史較短,活框飼養技術沒有得到推廣應用,基本停留在傳統飼養方式上,在生產上主要用于產蜂蜜,但也可產蜂蠟,傳統方式飼養的年均群產蜜5千克,活框箱飼養的年均群產蜜10千克,所產蜂蜜質量較差,雜質含量較高。
阿壩中蜂
阿壩中蜂是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升過渡地帶生態條件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有抗病耐寒、分蜂性弱、采集力強、性情溫馴等優點,非常適宜我國西部高寒山地飼養。
一、形態特征
阿壩中蜂是中華蜜蜂中個體較大的生態型,蜂王黑色或棕紅色,雄蜂黑色,工蜂足及腹節腹板黃色,小盾片棕黃色或黑色,第3、4腹節背板黃色區很窄,黑色帶超過2/3,工蜂體長12~13.5毫米,吻總長5.4毫米,前翅長9毫米、寬3.1毫米,第3+4背板長4.2毫米,肘脈指數4.06。
二、地理分布
阿壩中蜂的自然分布區在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的結合部,海拔2000~3500米,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的高山河谷氣候,春秋相連,干雨季分明,春冬季空氣干燥、晝夜溫差大,夏秋季降水集中。
三、種群數量
阿壩中蜂在70年代后呈下降趨勢,在部分地區已出現混雜現象,至2008年四川有阿壩中蜂3.3萬群,目前馬爾康縣仍有野生阿壩中蜂存在,分蜂季節有的收蜂點可以收到5~20群野生阿壩中蜂,群數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蜜蜂引進和飼養、中蜂囊狀幼蟲病危害、蜜源植物減少及自然災害等。
四、品種特性
阿壩中蜂在原產地一般從2月下旬開始產卵,蜂群開始繁殖,秋季外界蜜源終止后蜂王于9月底10月初停止產卵,早春最小群勢0.5框蜂,生產期最大群勢12框蜂,越冬群勢下降率為50~70%,在蜜源較好的情況下每年可發生1~2次自然分蜂,每次分出1~2群,很少發生巢蟲危害,飛逃習性弱。
五、生產性能
阿壩中蜂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產性能高,其產品主要是蜂蜜,產量受當地氣候、蜜源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年均群產蜂蜜10~25千克、蜂花粉1千克、蜂蠟0.25~0.5千克,同時阿壩中蜂所產的蜂蜜濃度較高,一般含水量在18~23%左右。
六、飼養管理
阿壩中蜂宜我國西部高寒山地飼養,在飼養的蜂群中定地飼養的占90%以上,少量蜂群為小轉地飼養,一般一個蜂場飼養10~90群左右,同時在飼養的蜂群中80%采用活框飼養,20%的蜂群仍然采用傳統方式飼養,大部分蜂群在本地越冬和春繁。
云貴高原中蜂
云貴高原中蜂是在云貴高原的生態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其中心產區在云貴高原,主要分布于貴州西部、云南東部和四川西南部的高海拔區域,有抗寒力強、適應性廣、分蜂性弱、采集力強等優點。
一、形態特征
云貴高原中蜂是云貴高原的自然蜂種,個體大,蜂王體色多呈棕紅色或黑褐色,雄蜂呈黑色,工蜂體色偏黑,第3+4腹節背板黑色帶達60~70%,體長可達13.0毫米,平均吻長約5毫米,平均前翅長約8.3毫米,前翅寬約3毫米,3+4腹節背板總長3.7毫米,肘脈指數3.75。
二、種群規模
云貴高原中蜂主要由蜂農自繁自養,截至2008年云貴高原中蜂有62萬群,其中貴州14萬群、云南42萬群、四川6萬余群,目前大多采取傳統方式飼養,蜂群數量變化不大,無瀕危危險,目前尚未建立保種場或保護區,亦未建立品種登記制度。
三、品種特性
云貴高原中蜂產卵力較強,最高日產卵量可達1000粒以上,性情較兇暴,盜性較強,分蜂性弱,可維持群勢7~8框以上,抗病力較弱,易感染中蜂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腐臭病,夏季蜂群群勢平均下降30%左右,越冬期群勢平均下降50%左右。
四、生產性能
云貴高原中蜂以產蜜為主,因管理方式及蜜源條件不同產量有較大差別,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年均群產蜜量30千克左右,最高可達60千克,定地飼養年均群產蜂蜜約15千克,蜂蜜含水量為21~29%,不生產花粉,但能生產蜂蠟。
五、飼養方式
云貴高原中蜂的飼養方式在貴州、云南以定地飼養為主,四川為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貴州傳統方法飼養13萬群、活框飼養1萬群,云南傳統方法飼養約40萬群、活框飼養約22萬群,四川傳統方法飼養2萬余群、活框飼養約4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