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是會蜇人的。熊蜂是一類多食性的社會性昆蟲,是多種植物,特別是豆科、茄科植物的重要授粉者。世界上已知的種類有500余種,自然分布區域遍及除了南極和大洋洲以外的整個大陸,集中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和亞寒帶,適應于寒冷、濕潤的氣候。我國的熊蜂不少于150種,分布極廣,而其中尤以東北地區和新疆分布種類豐富,是全世界熊蜂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熊峰作為蜜蜂科的昆蟲,尾部有螫針,是可以蜇人的,蜇人引起皮膚紅腫和疼痛,嚴重的時候還會引起過敏等反應。
1.熊蜂與蜜蜂蜇針
熊蜂僅其工蜂與蜂王具有蜇針,因而雄蜂不蜇人。蜇針可被看作為熊蜂自我防御的武器。
在蜂蜇過程中,蜂毒隨蜇針一同注入。對人而言,將引發暫時劇烈疼痛。極少數人群(約1%)會對蜂毒產生過敏反應。
熊蜂的蜇針不具倒刺,因而熊蜂工蜂或蜂王蜇后,其蜇針并不脫落,而能不斷進行蜇刺。蜜蜂與熊蜂不同,其蜇針具倒刺,蜜蜂蜇后其蜇針與毒腺會隨其拔刺活動而從其腹部撕脫。
2. 如何預防蜂蜇
首先,與熊蜂共處時要保持平靜心態,以防產生急促的呼吸氣流。熊蜂對于蒸汽、酒精、香水、肥皂、須后水等的氣味較敏感。此外,戒指、項鏈和手表也可引發熊蜂的攻擊行為(主要緣于戒指等與皮膚接觸而產生的氧化物的氣味)。
總之,對于蜂蜇,防重于治!
3. 蜂蜇反應與治療
3.1 非過敏性,蜂蜇處發生反應
熊蜂蜂蜇一般引發非過敏性,蜂蜇處發生反應:蜂蜇處腫起,腫處紅癢,但僅持續數小時。上述反應可在蜇后即發生,但普遍發生于蜇后數小時。發癢癥狀可持續數小時甚至幾天。
3.1.1. 非過敏性反應(蜂蜇處發生反應)處理
一般不需采取醫療措施。醫療措施有助于降低反應程度,特別是在蜂蜇發生于人體敏感處時(如眼睛附近)。一般建議遵醫囑服用藥物,并用冰袋冷敷蜂蜇部位。也有一些外用藥膏有助于減輕發癢程度。
3.2 過敏性或全身反應
約1%的人群遭受重復蜂蜇后可發生過敏性反應,也稱為全身反應、系統性反應。過敏性人群由于缺乏抗體,此情況可發生連續第二次或第三次被蜂蜇時,也可能發生在首次被蜂蜇時。過敏性癥狀一般發生于蜂蜇后15分鐘內。
過敏性反應癥狀一般可分為四個等級,嚴重性隨等級增加而增加:
1級 – 全身皮膚發生過敏性反應(紅腫、發癢)
2級 – 在1級癥狀基礎上,出現消化道癥狀(嘔吐 、腹瀉)
3級 – 在1、2級癥狀基礎上,出現支氣管堵塞癥狀
4級 – 在1、2、3級癥狀基礎上,出現心悸、過敏性休克癥狀
3.2.1 過敏性反應處理
發生上述癥狀,請立即送醫,遵醫囑治療。